课题引领促成长,深入推进待花开
——记福建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闽南民俗文化主题教学研究》研讨活动
万物皆复晓,读书正当时。为进一步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研究有效开展,营造浓郁的理论学习氛围,引领老师们在读书中求知,在阅读中成长。2023年3月28日下午,在课题主持人吕玉敏老师的精心组织下,省级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闽南民俗文化主题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相聚于第三实验小学,开展一场精彩的读书交流分享,同时对课题的结题工作进行讨论,做好详实的部署。
首先,吕玉敏老师从课程设计体现素养培育的要求、课程建构遵循育人规律和成长规律、课程架构关注纵向和横向定位这三点分享了自己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的读书心得,她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是相互交融、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的关系,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应当把教材放到儿童的生命成长历程中去思考,树立全局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回应社会发展与时代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实验小学的姚慧婷老师带来了对《捕捉儿童敏感期》的学习收获。姚老师谈到儿童的敏感期是不一定的,这就要求老师拥有“教育机智”,面对生活中儿童的新行为、新情况,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校给孩子的敏感期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因此,自我心态的调整,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非常重要。
儿童敏感期的话题引起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张艺娜老师的共鸣,紧接着她分享了对《关键期关键帮助》的读书心得。她介绍了书中的“人群中的儿童观”,强调孩子不是空罐子,不是一张白纸,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帮助孩子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却忘记了眼前的还只是一个孩子,一个需要自己去观察世界、触碰世界、摸索世界的独立个体。因此,要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关键时期,把握不同关键时期的心理特点,给予孩子最合适的引导和帮助。
第三实验小学的谢秋香老师分享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对自己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讲述了自己对马太效应的教育实践,她坦言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让她反思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又犹如一盏明灯,告诉她怎样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充满关爱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不仅让她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而且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最后,大同第二中心小学的池慧敏老师分享《爱弥儿》的读书心得,她认同《爱弥儿》所强调的自然教育以及人性本善的主张,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教学环境,要善于引导、赞赏学生,更新观念,从一味说教的“唐僧”,转变为学生的“向导”,引导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选择,促进生理、心理健康。
课题组的老师们仔细聆听,各抒己见,交流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读书分享会的尾声,吕玉敏老师寄语,希望课题组的老师们能徜徉书海,通过熟读、深思、细研,在课题研究成长的道路上永不止步,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智慧。
读书分享会后,吕玉敏老师组织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了省级课题结题要求,并对结题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对课例的呈现要求、以及课题相关资料进行再次梳理,明确所需材料的细节及任务分工,希望全体成员认真梳理、凝练自己的课题工作,对所有结题资料更进一步精雕细琢,在回顾总结中力求体现课题目标定位准确,方法科学,研究过程完善,做到条理清晰,资料详实。此次会议,既是让课题组成员关注、重视结题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结题的流程,也是对整个课题研究的再次学习。希望老师们能把课题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助力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
(供稿: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第二实验小学陈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