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 理解一致性

时间:2023-03-31浏览:10

为更好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2023年3月31日,邵文川名师工作室在同安区汀溪中心小学开展“数运算”专题教学研讨,本次研讨主题是“聚焦运算能力,感悟数运算的一致性”。

第一节课由宋宅的叶春虹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的《有余数的除法》。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师用拼图活动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叶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的操作体验,从8根小棒摆正方形到9根小棒摆正方形,在对比中产生认知冲突——无法摆成完整的正方形该怎么表示?更好地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接着,叶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小棒根数,经历10根到19根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在观察中发现图形变化,在对比中探索算式规律,在推理中感悟余数特点,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质疑,在质疑中归纳。最后,叶老师还通过设置21根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及六边形,加深学生对余数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第二节课由西浦小学的杨晓玉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的《小数加法和减法》。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杨老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这节课研究什么?在小组交流后,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小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减法不够时为什么要添上0?小数加减法与整数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问题由学生来,再由学生解,一节灵动的生本课堂呈现在我们眼前。

杨老师巧妙借助学生的提问提炼核心问题,由此串联全课。首先解决“小数加减法怎么计算?”课上由三名学生分别展示前置学习单的问题解决过程,介绍小数加法的计算思路,说算理。再由其他同学补充追问,展疑点。最后由全班交流总结小数加法的一般过程,理方法。接着,杨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继续深入思考算式背后的本质特征。在学生疑难处杨老师适时出手,追问小数点的共同特征,启发学生质疑“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学生在对话中产生思维碰撞,从“元角分模型”到“矩形模型”和“计数器模型”,再到“计数单位转化”,一步步从具象走向抽象,从抽象走向模式,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明确“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即“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思维涌动的背后正是对算理的深刻理解。

最后,关于“小数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当学生在上述两个环节感悟运算本质后,杨老师更是大胆启发学生思考,追问“分数加法也是这样吗?”通过学具正方形纸片的拼折探究,学生惊喜地发现只要“计数单位相同就能相加减”,深刻感悟运算一致性贯穿始终,发展高阶思维,形成完整的运算结构。

第三节课由进修附小的吴英慧执教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吴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感悟运算一致性”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通过大量举例和自主提问,学生在相互补充和质疑中对比沟通分数、整数与小数加法间的联系,明晰加法运算的本质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叠加”,形成结构化认知。并以此迁移,鼓励学生自主对异分母分数减法的算法进行探究,沟通“通分与分数单位细分”、“统一分数单位”的联系,不断感悟“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的运算本质,在勾联中体会运算的一致性。

课后,工作室成员和汀溪中心小学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评课研讨活动,三位评课教师围绕“数运算的一致性”主题各抒己见,与授课老师进行充分交流。

活动最后,工作室领衔人邵文川老师充分肯定本次活动的实效性。邵老师聚焦课标,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四种方式入手(探究式,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对“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出了宝贵意见。教以共进,研以致远,在聚焦运算一致性研究的道路上,相信老师们会继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前行。

教学与教研就像人生路上一对并肩作战的朋友,相辅相成。让我们共思共研,“研”之有理,“研”有所得。今天的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聚焦运算一致性,给每位与会教师指明了教学突破口,只有教师深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提炼能建立数学知识间的结构与联系,才可能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学习方法的一致性和可迁移性。

本次名师工作室活动不仅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工作室全体教师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这样一场真学习、真交流的展示活动,犹如一束熠熠生辉的暖光,照亮我们教学前进的方向。

 

图:厦门市后田学校 吕燕妮

文: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 邵艺光

厦门市后田学校 吕燕妮

审核: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邵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