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三化学“概念课”教学研讨 ——以《溶解度》第1和第2课时教学为例

时间:2021-03-19浏览:330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3月16日早晨,同安区初三化学教师团队7点多就来到东山中学,参加关于深度学习的主题式教学研讨活动。上课时间未到,但是大部分老师已经在录播室等候,教研热情可见一斑。



第一节课,来自东山中学的辛惠芳老师以生动有趣的化学魔术——滴水成冰开场,引出本节课的话题之一——结晶,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吸引了听课老师的注意力。接着展示海盐的结晶颗粒,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根据猜想开展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构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感受溶解结晶过程的动态平衡思想;利用表格数据,渗透学科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让实验结论更直观、严谨,帮学生逐步建立辨证发展的思想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证据推理”的学科素养。了解两种结晶方法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课,来自洪塘中学的许振芳老师利用人工合成牛胰岛、屠呦呦提取表蒿素治疗疟疾引课,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命科学、医药科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科自豪感。接着展示自制的美丽硫酸铜、单晶冰糖等晶体实物和一系列晶体图片,还有瞬间结晶的暧手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根据实验目的,开展实验探究,并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归纳得出影响溶解的因素,逐步建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的改进,微观展示溶解与结晶的过程,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科学探究”“证据推理”等学科素养。


第三节课,是由东山中学的柯翠华老师带来的《溶解度》第二课时。柯老师以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创设驱动式的问题环境,设置三个任务环节,引导学生沿着任务线进行溶解度概念的建构、理解、辨析,培养学生思考、设计的能力及协作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学科思想,进一步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学会绘制图表,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加工”的学科素养。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民主、充满个性、充满人性,让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后,全体教师分五大联盟进行热烈讨论,就教材的处理和授课时间分配等问题各抒己见,充分肯定了三节课的亮点。随后,区教研员林丽璇老师就如何上好“概念课”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她以2020年重庆中考题中关于“溶解度”的考查入手,结合教育部对2021年高考的命题要求,分析试题命制的知识要求和能力、素养要求,引导广大教师领悟教学的显性目标和隐形目标,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新信息获取能力、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充分利用教材的图表、曲线,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读表能力,让深度学习在课堂发生,并成为常态。

教研持续到中午11点多才结束,虽然时间长,但是仍然没有降低老师们的教研热情。我们相信,这样一支肯钻研爱学习的队伍,一定会越来越优秀,为同安区初中化学教育贡献更大的力量!

                                                             文:柯翠华

                                                             图:周丹丹


                                                             2021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