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 推进“五育融合” ——记同安区第三届名师工作室(五)陈丽珍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

发布者:蔡振达发布时间:2021-12-31浏览次数:10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发展逐步嵌入我国的教育目标,并融进我国的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开启了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新转向。因此,在新发展阶段下,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融合”育人,是新时代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育人方式改革,2021年12月15日下午,陈丽珍名师工作室特意在澳溪中学开展此次研讨活动——“五育融合”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实践研究,立足实践,研讨切磋,共同成长。参加此次活动的有陈丽珍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厦门市第七期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班生物二组成员以及澳溪中学生物教师,澳溪中学副校长卢艺兵亲临课堂听课,澳溪中学校长陈丕伟在百忙之中抽空参与到评课与研讨环节,和大家就澳溪中学的生物教学现状和生源情况展开热烈研讨。

首先,来自厦门二外的蔡基堤老师和陈丽珍老师分别上了《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两节课,这两节课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设计都突出表现“以育人为导向,突出社会责任素养发展”的特点,相对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学习价值,这两节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节课中,蔡基堤老师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通过巧妙设计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辨和论证,如“为什么猫和狗长得不一样?”,“同样是金鱼,为什么也长不一样?”,“锦鲤是如何培育的?如何选育优良品种”,“苍蝇、蚊虫、老鼠 等四害,我们要赶尽杀绝吗?”通过浅显问题的铺垫,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内涵。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也蕴藏着思维含量,能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不但发展思维,还能促进学生认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节课中,陈丽珍老师则以情境设置贯穿整节课的教学,一段可可西里工作人员为保护藏羚羊牺牲的视频材料,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心,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情感为纽带,展开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国内外的触目惊心、令人扼腕的事实,巧妙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进行概括,从而反思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促进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发展。一段今年夏天“断鼻家族”一家北迁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议题,培养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最后,借用习近平主席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发表的主旨讲话的视频结束本节课,把本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学生从个人情怀上升到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做有责任心的公民,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心系家国和人类命运,立德树人,关注人类共同体。

最后,工作室成员王惠慧老师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美”的欣赏,开设了一堂《美育在初中生物课堂的美育研究》的讲座。王惠慧老师从生物美育的必要性、初中生物美育内容、生物美育的教学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阐述,提出了生物教师应该以现有教材为载体,积极创设美育情境,让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中提升个人素养。在美育的课堂实践中王老师展示很多课堂操作的实例、活动的过程照片引发在座老师的共鸣和思考。

大家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都达成共识--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教师应该以知识为载体,充分利用生物学科所蕴含的育人价值、美学价值等资源,积极把智育目标和德、美、劳、体等目标进行有机组合,在生物教学中更好的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全面提升个人素养,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每一次工作室的教学研讨活动,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教学无止境,学习永远在路上。

                                           文: 陈丽珍

王惠慧

                                           图:叶智佔

                                           审核:陈丽珍

蔡振达



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师资培训室

2021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