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之春,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中国打响。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让我们在这个花开的季节,以一种别样的方式相见。2020年3月5日,课题组成员自主观看《童年》导读课、《呼兰河传》导读课、交流课三个微课后,进行了一次特别的“X+Y”云研讨活动。点评从微课的优点入手,结合课题,谈自己的改进意见,在研讨中再一次回顾我们到底要研究什么,进一步思考我们的课堂实践该如何做,为下一步的课堂实践开了一个好彩头。
以导读促阅读——个性化形式的铺垫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主持人柯芳兰老师的带领下积极进行线上发言活动。大家首先围绕柯老师的《童年》导读课,结合《说来听听》,针对在分享阅读中教师应当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协助孩子更好地谈论自己读过的书并提高阅读素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在《童年》导读课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纪秋雯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在阅读上交给了学生阅读方法,例如运用封面插图和目录让学生掌握小说的主要人物,同时利用阅读工具:人物名片、关系图等辅助阅读也是极好的。纪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导读中,如果能够筛选较为一波三折的情节让学生运用“预测——阅读——验证”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紧接着,陈妍妍老师从“阅读激趣三部曲”跟“阅读方法三步走”分析了这堂课,可谓面面俱到。
在观看完苏蜜团老师的《呼兰河传》导读课中,杨晓兰老师基于我们当前研究的课题,提出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导读课中,我们设计的思路是否应该逆反过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书中发现“对比”。结合《说来听听》问题框架的描述,在课堂中是否可以提出基本问题、概论性问题或者特定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导读与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
如果说导读课只是为学生的阅读兴趣做了一个铺垫,那交流课则是这实践中的主角。《呼兰河传》交流课中,“对比阅读”成为了焦点。潘燕虹老师在发言中说道:微课中,对比贯穿全课,书中描写场景、人物表情、人物状态等等的各种对比,让学生从浅层阅读通往深层阅读,同样不止是书里的对比,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往往有相似的性格或命运,书与书之间能否形成延展性更长的对比阅读。同样是写童年,《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两本书的氛围差别巨大,能否从这两本书的对比中让孩子说来听听。
卢彬彬老师在对比阅读中也关注到纵向阅读,丰富学生对细节的掌握,这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林杨老师认为教师在步步推进的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习对比阅读,学生更乐于学,更乐于说来听听。思想在这里不停地碰撞,不停地绽放出火花。
最后,芳兰老师总结了本次线上研讨活动,她肯定了老师们的精彩点评,提出“分享阅读”旨在分享、讨论,针对导读课和交流课的不同,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醒成员们注意问题框架的构建,期待成员们能够继续一路研究,一路成长。同时做了下阶段线上研讨的部署。
知易行难,如何将这次研讨的成果运用到实际课堂中,让分享阅读课变得更有意义,是值得不断深思研究的问题。
春风解“疫”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通过线上教研活动,老师们跃动的思维在激烈地碰撞着,描绘出了一幅姹紫嫣红的春景图。
(供稿:区教科室 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 黄秀琴)